NLP有一些假设前题,我们可运用这些假设前题,作为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的方向,可使我们的行为更有弹性,扩阔我们的“地图”(maps) !
孩子对事情的理解可以很不一样, 在这集NLP亲子系列中,让我们探讨当中的奥妙。
NLP提出以下其中一项的假设前题:
地图上的界线并不等于真正的地域(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)
我们对事物的认知,是由感官经验得来的,由我们给予它们意义。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!
我们跟孩子所看到的,同一件事情,大家的理解可以很不一样!
一位3岁的小孩,他父母带他来见我做治疗,因为他孩子上了一课兴趣班后,之后就不肯去上课,。他们甚至迫他到课室门口,也是哭闹着,怎也不肯进去!可是,父母已经交了数千多元的费用。当我慢慢引导小孩后,才知道孩子不肯去上课的原因,原来是哪位兴趣班老师很凶恶,甚至大声骂他。
另一个案,孩子哭得很厉害,因为孩子的玩具车坏了!父亲工作很忙碌,下班后,看到家中的孩子哭得这么厉害,父亲马上说:「孩子,没关系,爸爸现在把坏的玩具车扔掉,爸爸会买 一架新的玩具车给你……(心想这可省却很多修理的时间,因为工作了整天, 实在太累了)…… 」但是,孩子一听到爸爸说要扔掉玩具车,哭得更厉害,父亲开始觉得很烦恼……其实,孩子哭得这么厉害,是因为这玩具车陪伴了他多年,现在,竟然被爸爸无情地把车扔掉了!
另一个案,有一位5岁的男孩,悄悄地保留飮品的胶瓶,准备将胶瓶带回学校做环保习作……,但是,他爸爸毫不知情,觉得飮过的胶瓶十分肮脏,随便将之扔掉了…… 5岁的孩子当晚忧忧愁愁,不能入睡,父母也非常担心,以为他上学压力大!在我细问下,才知道原来因为他没有了他的胶瓶,感到很伤心!
当我们了解 -地图上的界线并不等于真正的地域,我们便可变得更加客观!我们与孩子所看到的,同一件事情,原来,大家的看法和想法,可以很不一样!
先明白子女行为的正面动机
NLP提出另一项的假设前题:
每个行为背后均有正面的动机。 (There is always a positive intention behind each behavior.)
处理有问题的行为时,父母先要找出子女有问题的行为,其背后的正面动机,把子女的行为与正面动机分开。
先明白子女的正面动机,然后再处理他的有问题的行为。
要把子女的正面动机,从他们有问题的行为当中,分开出来,而不是马上责备或是宽恕子女的行为。
这样,有问题的行为亦会较易处理。之后,当我们想与孩子沟通时,我们也可以找到 更多、更新、更有效的方法。明白孩子的正面动机后,父母情绪也会较稳定,双方都会感觉良好,孩子有问题的行为亦能够易于处理,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改变他的行为,而我们的焦点再不是单单放在他有问题的行为上。
我们可运用NLP的假设前题,让我们的行为更有弹性,扩阔我们的“地图”(maps),成为更有弹性的父母 !